轨道集装箱龙门吊(简称 “轨道吊”)是集装箱码头堆场专用的大型起重设备,通过沿地面轨道行走、小车横向移动及起升机构升降,实现集装箱的堆存、转运和装卸作业,是码头堆场 “高效集疏运” 的核心设备之一。以下从工作原理、结构特点、核心优势、应用场景四方面详细解析:
轨道集装箱龙门吊的核心是通过行走、小车运行、起升三大机构的协同动作,完成集装箱在堆场范围内的 “垂直 + 水平” 位移,具体流程如下:

起升机构:通过电机驱动卷筒,收放钢丝绳(连接集装箱吊具),实现吊具的升降 —— 作业时先将吊具下放至集装箱顶部,通过扭锁与集装箱锁紧,再提升至安全高度(避免与其他集装箱碰撞)。
小车运行机构:小车安装在门架顶部的横梁上,由电机驱动车轮沿横梁轨道横向移动,带动吊具及集装箱在 “门架跨度范围内” 平移(例如从堆场某列平移至相邻列)。
行走机构:门架底部装有行走车轮,沿堆场地面铺设的专用钢轨纵向行走,带动整机在 “堆场长方向” 移动(覆盖整个堆场作业区域)。

以集装箱 “堆高” 作业为例:轨道吊先通过行走机构移动至集装箱所在位置,起升机构下放吊具锁紧集装箱,提升后通过小车运行机构平移至目标堆位上方,最后起升机构下放集装箱至指定层位,完成堆存。
轨道集装箱龙门吊的结构围绕 “大跨度、高堆高、稳运行” 设计,主要由金属结构、工作机构、控制系统、安全装置组成,核心特点如下:
门架:由两侧刚性支腿(或一侧刚性支腿、一侧柔性支腿)组成,支腿底部连接行走机构,顶部支撑横梁。刚性支腿确保门架整体稳定性,柔性支腿(部分设计)可适应轨道轻微沉降,避免结构变形。门架高度根据堆高需求设计,常见堆高为 4-8 层集装箱(对应门架高度 15-30 米)。
横梁:横跨两门架顶部的钢结构(多为箱型或桁架结构),作为小车运行的轨道载体,横梁跨度即 “轨道吊作业宽度”,通常为 20-50 米(可覆盖 6-12 列集装箱堆场,满足 “多列同时作业” 需求)。
起升机构:以 “低速度、大起重量” 为特点 —— 额定起重量通常为 40-60 吨(适配 40 英尺重型集装箱,最大总重约 36 吨,预留吊具重量及安全余量),起升速度约 10-30 米 / 分钟(重载慢、轻载快,确保平稳),吊具配备 “自动对箱” 功能(通过摄像头或传感器精准对齐集装箱角件)。
小车运行机构:沿横梁轨道横向移动,速度约 30-60 米 / 分钟,运行精度高(误差≤5 厘米),确保吊具精准对准堆位或运输车辆。
行走机构:沿地面钢轨纵向行走,钢轨为平行双轨(间距与门架宽度匹配),行走速度约 40-80 米 / 分钟,可实现 “长距离快速转移”(覆盖整个堆场)。
现代轨道吊普遍采用 “自动化控制系统”,核心功能包括:
自动定位:通过 GPS、编码器、激光雷达等设备,实时获取整机位置、小车位置、起升高度等参数,定位精度达厘米级;
自动作业流程:结合码头 TOS 系统(码头操作系统)指令,自动完成 “取箱 - 平移 - 堆箱” 全流程,无需人工干预(即 “无人轨道吊”);
多机协同:多台轨道吊在同一堆场作业时,系统通过路径规划避免碰撞,优化作业顺序(如优先处理集港集装箱)。
超载保护:通过重量传感器检测吊重,超额定值时自动停机并报警;
限位保护:起升高度限位(防止吊具冲顶)、小车行程限位(避免小车撞向支腿)、行走限位(限制整机运行范围);
防风防滑:配备夹轨器(作业时夹紧钢轨)、锚定装置(停机时固定整机),应对港口大风天气;
防摇装置:通过算法调整起升 / 小车运行速度,减少吊具及集装箱摇摆(摇摆幅度可控制在 ±10 厘米内),提升对位效率。
相比轮胎式集装箱龙门吊(RTG)、正面吊等设备,轨道集装箱龙门吊的核心优势集中在 “效率、稳定性、适应性” 三方面:
作业效率高:
行走机构沿轨道运行,无需频繁转向或调整方向,可实现 “长距离快速移动”;
小车运行与起升动作可同步进行(如提升集装箱的同时横向平移),缩短单箱作业周期(自动化轨道吊单箱作业时间可低至 1.5 分钟);
跨度大(覆盖多列堆场),无需频繁移动整机即可完成相邻堆位作业,减少设备空耗。
运行稳定性强:
适应大堆场场景:
自动化改造难度低:
轨道集装箱龙门吊的应用场景高度聚焦于集装箱码头堆场,主要承担三类核心任务:
集装箱堆存:将到港集装箱按 “箱型、目的地、重空箱” 等分类堆存至指定堆位,实现堆场 “高密度、有序化” 管理(因跨度大、堆高高,单位堆场面积堆存能力比 RTG 高 10%-20%)。
集港 / 疏港作业:
船边 - 堆场转运衔接:配合岸桥(集装箱装卸桥)作业 —— 岸桥将船上集装箱卸至 “内集卡”,内集卡运输至堆场后,轨道吊将集装箱从内集卡吊至堆位(或反之,将堆场集装箱吊至内集卡转运至船边)。
轨道集装箱龙门吊以 “轨道行走 + 大跨度门架” 为核心结构,通过三大机构协同动作实现集装箱高效转运,凭借 “高稳定性、高自动化、适应大堆场” 的优势,成为现代集装箱码头堆场的 “主力设备”。